近日,为期一个月的“大千世界 镜显美丽”云南自然摄影展在烟台自然博物馆圆满落幕。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285幅精美的生态摄影作品与33件独具匠心的生态文创作品,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观众前来参观。
展览期间,烟台自然博物馆特别邀请鲁东大学王彬博士,为孩子们带来了两场精彩的研学科普活动,深度揭秘了云南生物多样性的奥秘。

在展厅内,王彬老师以一场生动的“问答之旅”开启了课程。他指着墙上的照片问道:“大家知道这些美丽的作品是在哪里拍摄的吗?”在孩子们充满好奇的目光中,答案揭晓——所有壮丽的景象都源自遥远的云南。当被问及“提到云南,你们首先想到什么?”时,现场气氛瞬间被点燃。“西双版纳!”“孔雀!”“还有好多绿色的山!”孩子们争相回答,稚嫩的声音里满载着对远方的向往。

王彬老师笑着肯定大家的答案,并随即展示了一张科学分布图。“大家看,图上红色越深的区域,代表生物种类越丰富。而云南,正位于这片最醒目的红色之中。”通过清晰的色彩渐变,云南作为“生物多样性宝库”的独特地位得以直观呈现。“这里有如此多的动植物,可不是凭空说的,都是有科学论文佐证的哦!”王彬补充道。

整个活动中,最令人期待的环节莫过于探索微观世界。在王彬老师的指导下,孩子们通过显微镜观察了平常熟悉的物体。普通的洋葱表皮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精密结构,一层层细胞如同排列整齐的“小房子”;各种树叶的脉络更是变幻无穷,有的像交错奔腾的河流,有的如灿然绽放的花朵,还有的似曲折神秘的迷宫。小朋友们纷纷凑近目镜,发出一阵阵惊呼:“原来小小的树叶里藏着这么大一个世界!”

这场特殊的博物馆之旅,从宏观的云南生态画卷,到微观的植物细胞结构,成功地让孩子们领悟到:生物多样性并非教科书上一个抽象的名词,而是隐藏在自然界每一个角落的、触手可及的奇迹。
正如王彬博士所说:“敬重自然,先要了解自然。当我们能看懂一片树叶的纹路时,也就读懂了生命的密码。”
展览虽已结束,但它仿佛一颗希望的种子,播撒在了孩子们的心中。从此,他们记住的不仅是云南的大象与孔雀,更是一份对自然的敬畏与对探索未知的渴望。
作者:成萌
审稿:栾明杰
返回顶部
打印本页
关闭
鲁公网安备37061302000010号 鲁ICP备10007090号